成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委教育财政咨询专家,21世纪教
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持并参与数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国外高校等机构委托项目,先后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起
草、联合国儿基会等工作。研究领域:教育经济与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
课程开始,成教授就将本课程定位为一门“有趣、有理、有据、有用”的课程。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
成员的行为,包括组织成员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和调适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关注个
体行为、群体动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变革管理,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组织行为学为管理者提供了洞察员工行为的工
具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管理组织、提高员工绩效,并促使组织达到其目标。
一、动机与激励:管理的内驱力
行动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来自需要。激励的源动力为人的内在需求,如果需求未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不舒服、不平衡甚
至焦虑的感觉。激励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未满足的需要引发动机,驱使人通过努力而最终获得满足的过程。激励的需要理论分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而激励的过程理论又包含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目
标设置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在谈到跨文化差异对于激励管理的影响时,郑老师引入了苹果的全球化之路和“美国工厂”的案例,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
论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各小组成员经过头脑风暴后各抒己见,积极上台分享了自己对于中美文化差异、如何解决文化冲突、
如何提高工人灵活性和勤奋度、企业全球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利弊等问题的看法与感想。通过案例分析,同学们更加清晰地
认识到跨文化差异及国际关系对于动机与激励的影响。
二、个性差异与管理
个体差异中最核心的是个性差异,接着是价值观和能力差异。人的个性指的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决
定个人在各种情景下的惯有行为,人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
人格的主要特征
稳定性:人格具有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相对稳定性。
整体性:人格特质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独特性:人格理论关注个体所持有的倾向和行为模式。
一个人的个性通常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那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呢?老师在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个性的一
个工具——“大五”模型。
”大五“模型的人格结构包含了如下五种人格特性:
外向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的程度。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 获得愉悦的能力。包括人际的卷入水
平与活动水平。
随和性:考察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
尽责性: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
神经质:对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
开放性:对新奇事物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应用大五模型可以预测人的一些工作行为:
1.责任心是工作绩效的最佳预测因素;责任心强的人,通常缺乏创造力;
2.情绪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高度相关;
3.外倾性能预测团队中表现出的领导力;
4.开放性与创造力和创新高度相关;
5.随和性高的人在人际导向的工作中表现出色。
理解群体与团队
1. 群体是组织管理的基本单位,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合在一起并形成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个体的集合。
2. 群体成员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互动关系,共同行动的能力,一致的群体意识。
3. 团队是拥有互补技能、为共同目的和绩效目标努力,承担共同责任的少数人的集合体。相比于群体,团队成员有分
工,有唯一的绩效目标。
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
1.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 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
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 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2. 社会交换是人们加入群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指的是行动者以自己拥有的某种资源作为代价, 从其他行动者那里换取某
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
3. 除了社会交换获得资源交换之外,人们加入群体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同。
4. 社会认同理论是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 ·泰弗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社会认同是个体感觉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而且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情感和价值意义。
成刚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课程设计,大量的文献带给了同学们带来了干货满满的《组织行为学》,拓展了
同学们对组织内部复杂性的理解,使大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和应对各种组织挑战。这门课程的收获不仅仅是
知识上的丰富,更是对每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有益启示,同学们获得了塑造组织、领导团队以及适应变革的关键技
能,为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如成刚教授在结课寄语中所说,“《组织行为学》的重心在于以人为本,将人的能力不断放大。”方圆之道,
以人为本,通过《组织行为学》加深对人的同理心及领导力学习,相信同学们会逐步朝着优秀的管理者迈进。